金年會金字招牌信譽至上惠州:機械化繪就“未來農業”-廣東省農業農村廳
好味稻水稻專業合作社收割了利用無人機播種的水稻,測產結果超過預期。南方日報記者 梁維春 攝
7月11日上午10點多,在惠城區橫瀝鎮矮陂村的好味稻水稻專業合作社(下稱“合作社”),早稻正在收獲,隨風飄來陣陣稻香。收獲現場,兩臺收割機正在田野里來回穿梭,凡是它走過的稻田,仿佛剃禿了頭。僅一會功夫,十幾畝稻田的割稻、脫粒、稻谷入袋等采收程序全部完成。
這是惠州夏收早造糧食作物的采收現場。此時,正是農民一年中最忙的季節,有了機械“鐵牛”的助力,幫農戶解決了不少煩惱。
近年來,惠州市農業部門采取積極有力措施,轉變農機化發展方式,推進農機裝備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,農機化水平進一步提升,農機安全生產保持平穩態勢,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有力的裝備與技術支撐。
“今夏的收成還算不錯,產量估計將超出預期。”看著眼前正收獲的稻谷,好味稻水稻專業合作社場長劉碧城信心十足,心里早已做了估算。
很快,現場農技專家給出喜人的測產結果:使用無人機直播的稻田畝產1173.6斤,使用精量穴直播的稻田畝產1159.2斤。就在上周,合作社收獲了一批最早成熟的水稻,那批水稻使用的是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和水稻機插技術,產量也達到每畝1305.57斤和936斤。
“往年,合作社的水稻畝產最多600斤,如今翻倍增長!”看著產量數據,劉碧城喜上眉梢,直感嘆新品種、新技術帶來了新產量。
事實上,今年初,惠州多個區域遭遇干旱,春耕形勢非常緊張,為何這里的稻田可以有如此產量?劉碧城內心很明白,一方面是水稻品種選得好,另一方面,則來自種植管理上的機械化升級。
2015年,30歲出頭的劉碧城剛剛新婚,他選擇從外地返鄉,受聘成為這個水稻合作社種植基地的場長。當時,合作社初成規模,流轉租用了近100畝田地,翻耕、插秧、打藥全靠人工,“每人每天最多插秧1畝4分地,春耕時請20個人連續工作四五天才能全部種完。”劉碧城感嘆說,現在農忙時,不僅人工貴,也幾乎找不到人,機械換人是最好的辦法。
今年3月,好味稻水稻基地被惠州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定為春耕示范區,在示范區內,稻田全部改換機械化耕種技術,包括機械化育插秧、機械化側深施肥、無人機播種、機械化精量穴直播等,而在接下來的生長環節,還運用了無人機飛防、病蟲害綠色防控、化肥減量增效等技術。
“以多種機械種植方式做示范,用實際產量和效益說話,農戶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機械化種植的好處。”惠州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農機專家邱方亮說,這樣的示范每年都會在惠州各地舉辦,顯著帶動了惠州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轉型升級。
農機化還極大地釋放了土地潛力。邱方亮告訴記者,今年惠州首次引進了無人機飛播和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,兩種方式均達到了預期產量效果。他解釋說,無人機飛播是直接將浸種過的種子,通過無人機直接撒進農田,省去了育秧、拔秧、運秧及移栽等生產環節,有效提高了生產效率,還有利于水稻的快速分蘗生長;水稻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,能在插秧時通過導管同步將肥料顆粒精準推送至秧苗根部附近土層,一次完成插秧和施肥兩道工序,省時省工,且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,達到減肥增效目的。
目前,惠州全市農機總動力111.9萬千瓦,全市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56.14%,水稻機械化綜合水平76.91%金年會金字招牌信譽至上,其中機耕率99.08%,機播率33.24%,機收率98.42%,位居全省前列。
惠州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李惠陵表示,通過舉辦機械化生產現場會、科技下鄉、引進先進農機等方式,惠州積極推進水稻、馬鈴薯等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,推動種植栽培和機械裝備集成配套,突破機械化發展瓶頸。
最近,新農人陳俊宇正忙著給惠城區絲苗米現代農業產業園的主導企業——惠州海納農業公司(下稱“海納”)配備一套數字化的田間監管系統。此前,他幫助海納完成了水稻生產的全機械化轉型,包括機械翻耕、無人機飛播、無人機施肥噴藥、機械化收割乃至全機械化流水線分篩烘干系統等。
按陳俊宇的構思,未來增加了這套數字化田間管理系統后,水稻生產將真正轉變為“未來農業”:通過無人機光譜掃描后,全面記錄田間各項理化數據,經過電腦計算分析后,再實時改變施肥、用藥策略,進一步減少人工、提高農田管理精準度。
“未來農業就是要實現產業數據化+智慧化的閉環。”別看陳俊宇年紀輕輕,但在農業機械化、智慧化領域卻是有著自己獨到見解的“老手”。
2009年,陳俊宇從新加坡留學歸國,子承父業接過父親一手經營的金宇盛機械有限公司,開始運用新理念和新視野打開公司發展新道路。農用無人機、無人駕駛農機、大型稻米烘干設備……這幾年,陳俊宇緊跟科技革新,把一系列最新的農用設備帶進了惠州。
“以前拖拉機買得好,現在農用無人機最潮流,而且零部件還在不斷革新升級。”陳俊宇說,以深圳大疆最新型號的無人機T30為例,屬于第六代農用無人機,雷達、定位、載重等方面性能均得到了提升,“田間地形非常復雜,新型無人機能主動避開最小到0.5厘米的障礙物,路線規劃更加精準,此外,無人機重新裝藥返回后,路線厘米。”
去年,陳俊宇成立了蜻蜓農服,走起了農機社會化服務道路,“把客戶資源和公司的專業骨干全部納入數據庫,需要時他們就變成了一支強有力的農機服務隊。”陳俊宇告訴記者,他組建的這支農機隊目前有200多人,以無人機飛防服務為主,服務范圍覆蓋整個粵東地區,“種植戶只要打個電話,我們就會帶著無人機來到農田,輕松搞定上百畝。”
不僅如此,陳俊宇還開設了惠州首家植保無人機飛手培訓考核學校,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農機駕駛、維修以及植保等方面知識,“讓更多年輕人加入到新型職業農民行列,用現代化裝備武裝農業,實現耕種管收全產業智能化。”陳俊宇說。
在惠州,像陳俊宇公司這樣的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還有很多。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,要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支撐,推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,發展壯大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,將先進適用的品種、投入品、技術、裝備導入小農戶。
“鼓勵農機服務主體與家庭農場、種植大戶、普通農戶以及農企構建聯合體,促進機具共享、互利共贏。”李惠陵表示,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涌現,也更大程度提高了機具的利用效率,降低了農機的使用成本,有效推動了全市農機化事業高質量發展。
時下,惠州荔枝已基本采收完畢,但在博羅縣湖鎮鎮的雅時園荔枝基地的場棚中,農戶們還在熱火朝天地忙碌著:一大批荔枝被倒入烘干倉,倉下的煤油機嗡嗡作響,向上散發著熱氣,荔枝很快脫水變干。從鮮果變為干果,荔枝身價實現了翻倍。
“今年我們在6月7日便開始了荔枝采收和烘干工作,截至目前共加工了近80萬斤荔果。”陳偉清是雅時園荔枝基地的負責人,也是一名真正意義上的新型職業農民。
1998年,陳偉清畢業于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,攻讀花卉專業的他,畢業后并沒有直接從事農業,而是進入公務員隊伍。工作兩年后,一次偶然的機會,他在云南接觸到了花卉產業,便頭也不回地放棄了金飯碗,留在云南創業花卉種植。
“那幾年有虧也有賺,最后還是回來接手了父親的荔枝園。”從云南回來后,陳偉清便帶著自己對農業的全新認識,幫助家人打理起荔枝種植和銷售。最初幾年,他成功馴化了外地品種無核荔枝的本地化種植技術,并逐年擴大優質品種荔枝的種植面積。
不過,一直以來,惠州荔枝產業面臨加工產業鏈缺失的狀態,特別是在每年廣東、海南、福建等荔枝產期疊加以及大小年影響下,荔枝價格年年波動。陳偉清想到,發展荔枝果干等產品是打破銷售瓶頸的最好辦法。
2017年,陳偉清購置了16個荔枝烘干機組,并建設了荔枝倉儲冷庫設備,不僅解決了自己果園里過剩的荔枝,還開始大批量收購周邊乃至鄰市的荔枝鮮果。如今,經過幾年的發展,陳偉清的果干加工、銷售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渠道,成為了惠州地區最大的荔枝加工廠。
陳偉清告訴記者,今年是荔枝“大年”,包括惠州在內的各個荔枝主產區大豐收,產量、品質均高于往年,他在農戶手里收購的荔枝均按照市場價格,最低價格是6元/斤,但加工成荔枝干后,身價立刻上漲至40—60元/斤不等,身價實現十倍增長。
今年,在農業部門帶動下,陳偉清嘗試組裝了新的加工機組,“相比傳統用煤油的烘干機,這套新裝備更加智能環保,加工的荔枝干品相更好。”陳偉清說,荔果能夠在烘干后仍保持形狀不變便能賣出好價錢,而新的烘干設備是密閉式烘干,其工作原理是干燥與能量回收相結合,利用制冷系統使濕熱空氣降溫脫濕,同時通過熱泵原理,避免了人工攪動,“不僅減少了人手,還提高了效率。”
“示范帶動有實力的企業、種植大戶引進荔枝冷藏保鮮、初加工先進技術和裝備,發展荔枝精加工及副產品綜合利用,延伸產業鏈。”李惠陵表示,當前,惠州農業部門正大力圍繞龍眼、荔枝、茶葉等特色優勢產業,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和冷藏保鮮機械化,提升農產品加工儲藏水平,實現加工冷藏產品生產規格化、標準化。